初秋的北京,意昂体育天气微凉,但在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雪白的剑道依次排开,身着厚重防护服的小剑客们手持花剑,在教练的指导下,一次次地刺击、格挡、移动,面罩之后,是一双双专注而明亮的眼睛,汗水顺着稚嫩的脸颊滑落,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橡胶地板上急促的脚步声。
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正静静站立,目光温和地追随着孩子们的身影,他的脸上,流露出欣慰与期盼交织的神情,对于这位深耕击剑领域多年的管理者与实践者而言,眼前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过去一段特殊时期后,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孩子们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王钰在接受专访时,开门见山地强调,他的话语平实而恳切,“这里的‘重回’,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上回到训练馆,更是指心灵层面的回归——重新找回对这项运动最纯粹的热爱、享受过程的那份初心。”
后特殊时期的挑战与心态重塑
在过去几年里,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体育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青少年体育培训更是重灾区,击剑,这项强调近距离对抗、依赖专业场地与装备的运动,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长时间的场馆关闭、线上课程的局限性、比赛的中断,不仅打乱了运动员的系统性训练,更对青少年参与者的心理和兴趣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段时间,我们都很焦虑。”王钰坦言,“看着孩子们只能在家里对着屏幕做空击练习,或者进行一些基础体能训练,缺乏真实的对抗和氛围,我们担心他们的技术会生疏,但更担心的是,那种与剑道、与伙伴联结的感觉会变淡,热情会冷却。”
随着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击剑场馆重新开放,王钰和他的同事们意识到,工作的重点不能仅仅停留在恢复训练频次和追赶技术进度上。“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回来后显得有些‘陌生’,有的体能下降,有的技术动作变形,更有一些流露出畏难情绪或者单纯的‘为完成任务而训练’的敷衍感,这促使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究竟要带给孩子们什么?”
北京市击剑协会因此明确提出了“快乐击剑,健康成长”的阶段性指导方针,王钰解释道:“我们强烈建议各俱乐部、教练员,在恢复训练的初期,不要急于进行高强度、功利化的技战术灌输或应试性训练,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安全、友好、充满吸引力的环境,帮助孩子们重新点燃对击剑的兴趣,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觉得,‘回来真好,击剑真好玩’。”

“快乐”的内涵:超越胜负,重在体验
在王钰看来,击剑运动所蕴含的“快乐”是多维度的,远不止于赢得比赛那一刻的兴奋。
“是身体释放与技能精进带来的成就感。”他指出,击剑是一项集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和灵敏性于一体的全身运动,重回剑道,意味着孩子们可以再次体验那种酣畅淋漓的体力消耗,感受每一个步伐移动、每一次有效刺中目标带来的肌肉记忆与操控乐趣。“当孩子通过努力,成功完成一个复杂的战术组合,或者漂亮地化解对手的进攻,那种通过自身能力提升获得的满足感,是任何虚拟奖励都无法替代的。”
“是智力博弈与策略运用的乐趣。”王钰将击剑比喻为“身体上的象棋”,“它不仅仅是比谁更快、更强,更是脑力的较量,观察、预判、设陷阱、随机应变……这个过程本身就极具魅力,我们鼓励教练引导孩子去思考,去创造,享受‘智取’的乐趣,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指令。”
“是礼仪修养与品格塑造的潜移默化。”击剑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拥有深厚的礼仪传统,敬礼、握手、尊重对手、服从裁判……这些细节贯穿于每一次训练和比赛。“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剑道上学会尊重、诚信和风度,无论胜负,都能保持尊严与礼貌,这种内在修养的提升,会让他们受益终身,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快乐源泉。”
“也是至关重要的,是社交互动与团队归属感的建立。”击剑馆是一个小社会,孩子们在这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对抗中学习如何面对竞争,在团队活动中学会协作与互助。“长时间隔离后,这种真实的、面对面的社交连接尤为珍贵,看到孩子们课后还聚在一起讨论战术、分享趣事,那种欢声笑语,就是快乐最直接的体现。”
协会举措:营造环境,科学引导

为了将“快乐重回”的理念落到实处,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在教练员培训方面,协会特别加强了针对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兴趣引导的课程。“我们要求教练员不仅是技术导师,更要是兴趣的激发者和心灵的引导者。”王钰说,“要多用鼓励代替斥责,用游戏化、情景化的教学方法代替枯燥的重复练习,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和个体差异。”
在课程设置上,鼓励各培训机构丰富内容,增加趣味性环节,引入不同主题的挑战赛、团队接力赛、击剑小游戏等,降低入门门槛,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找到参与感和乐趣,适度控制训练强度和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因急于求成导致运动损伤或心理倦怠。
在赛事活动组织上,协会也进行了调整,除了传统的竞技性比赛,还策划举办了更多以“参与、交流、展示”为目的的大众性、趣味性击剑活动。“亲子击剑体验日’、‘击剑文化嘉年华’等,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共同感受击剑的魅力,淡化‘唯成绩论’的氛围。”王钰介绍道。
协会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击剑文化、分享训练趣事、展示优秀青少年选手的风采,营造积极向上的社群氛围,持续提升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吸引力。
未来的期望: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采访接近尾声,训练馆内的孩子们结束了当天的课程,纷纷摘下头盔,小脸红扑扑的,洋溢着运动后的兴奋与满足,他们围着教练询问动作要领,或三五成群地交流着刚才的“战况”。
王钰望着他们,眼神中充满期待:“我们不可能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冠军,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每一个接触击剑的孩子都爱上这项运动,这种热爱,是基于深刻的理解和真实的快乐体验,只有当兴趣真正内化为动力,他们才能在剑道上走得更远,无论未来是否从事专业道路,这段经历都将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
他最后强调,北京市击剑协会将持续推动青少年击剑事业的健康发展,坚守“育人”之本。“我们的目标,是看到孩子们因为热爱而拿起剑,因为享受而留在剑道上,希望多年以后,当他们回首这段时光,记忆中不只有奖牌和汗水,更有那份纯粹的热爱、智勇交锋的刺激、同伴间的友谊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快乐,这才是击剑运动能够带给他们的,最恒久、最珍贵的礼物。”
窗外,华灯初上,训练馆内灯火通明,映照着剑道上那些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身影,对于这些重新寻回击剑乐趣的孩子们来说,手中的剑,不仅是体育器械,更是通往快乐、成长与无限可能的一把钥匙,而在王钰和无数击剑教育工作者心中,守护这份快乐,引导这份成长,正是他们不懈追求的使命与荣光。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