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着深蓝色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快步穿过图书馆前的石阶,他背着略显沉重的双肩包,里面除了厚重的经济学教材,还装着一把保养精良的花剑,这位行色匆匆的学生,正是曾叱咤欧洲剑坛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
巅峰期的意外转折
三年前,当25岁的费若秋在巴黎大奖赛夺得个人赛季第三金时,法国《队报》曾以“东方剑客征服塞纳河”为题大篇幅报道,谁都没想到,这位世界排名第五的选手会在职业生涯黄金期作出令人诧异的决定——暂别赛场,赴美求学。

“很多人问我意昂体育是否因伤病或状态下滑才选择读书。”在哥大体育馆二楼的休息区,费若秋摩挲着手中的咖啡杯笑道,“其实这是我18岁就立下的计划,击剑是终身热爱,但人生不该只有一条赛道。”
这位能流利使用法、英、中三语交谈的运动员,有着超乎年龄的沉稳,他透露自己在职业巅峰期始终保持每天两小时的阅读习惯,训练间隙累计读完百余本历史社科著作,2022年收到哥大经济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他刚刚结束在布达佩斯的世界杯分站赛。
跨洋求学的双线作战
适应常春藤盟校的学术强度并不比备战奥运轻松,费若秋的日程表令人惊叹:早晨六点进行体能训练,接着是四节专业课,下午在图书馆研读文献,晚间则前往曼哈顿击剑俱乐部保持手感,他特别展示手机里同步更新的两个倒计时——距离经济学中期考试还有23天,距离巴黎奥运积分赛截止还有189天。
“最困难的是时间折叠。”他提到有个周末同时面临计量经济学论文和全美公开赛,最终在往返航班上完成了论文数据分析,并在比赛中斩获银牌,“这比连续参加三天世锦赛更消耗心力,但跨界挑战让我保持清醒”。
哥大体育部主管安德森教授证实,建校百年来极少有学生运动员能在职业体育和学术领域达到如此高度。“费若秋刚通过中级宏观经济学考试,成绩位列前10%,同时保持着击剑训练强度,他的时间管理术应该被写入教材。”
文化碰撞中的成长
从浪漫的塞纳河畔到喧闹的哈德逊河岸,文化转换带来不少趣事,费若秋笑称最初很不适应美国校园的直率氛围,“在法国俱乐部,队友会花半小时讨论葡萄酒产区后才开始训练,这里大家见面五秒就进入实战状态”。
他将这种文化差异转化为独特优势,欧洲训练培养的战术思维帮助他解构复杂的经济模型,而美式体育的爆发力则强化了他的主动进攻意识,这种融合在今年初的NCAA分区赛中得到验证,他创新的“变速反击”战术让对手措手不及。

击剑哲学的升华
专访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对击剑运动的重新理解。“过去我的剑尖只指向对手的指示灯,现在更懂得观察肌肉微颤暴露的决策犹豫。”他最近正将博弈论课程知识运用于战术分析,“赛场上的虚实变换,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下的策略博弈”。
这种认知提升带来实实在在的战绩,本赛季他参加的六项国际赛事中,有四次闯入半决赛,世界排名稳定在前二十,更难得的是,他的比赛视频正在成为哥大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案例素材。
未来的双向奔赴
对于2024年巴黎奥运会,费若秋展现出学者型运动员特有的理性:“我不会把求学视为备战干扰,相反,这种错位成长让我获得更丰富的视角。”他近期与工程学院合作开发的击剑运动数据分析系统,已获得校级创新基金支持。
夜幕下的哥大图书馆亮起温暖灯光,费若秋收拾好笔记走向训练场,当他执剑立于剑道时,这个穿梭在学术与体育之间的身影,正在重新定义当代运动员的边界,正如他所说:“剑道丈量的是胜负距离,而求学之路标记的是人生半径,这两条轨迹终将在某个时空交汇,照亮更辽阔的天地。”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